由中国出版协会美术出版研究会和中国发行协会美术发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00年秋全国美术图书交易会,不久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落下帷幕。此次交易会共有45家美联集团成员社和全国近150家大中城市新华书店,以及美术图书百家专销店参加。参展图书多达一万多种,新版图书近三千种。总订货码洋高达83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50%。其中,排在前五位的出版社有:辽宁美术出版社810万元,位居榜首,浙江美术出版社630万元,中国美术出版总社580万元,广西美术出版社580万元,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560万元。
本次交易会虽然是在全国图书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举办的,但各家美术社都充分地发挥了自身优势,展示各社的出书特色,使得此次交易会的参展新书有了长足的进步。新版图书最大的特点是在专业分工的范围内,进一步优化选题结构,开拓选题内容,走大美术出版之路,使得美术图书的出版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符合读者的口味。
记者参加此次订货会的突出感受是,我国的美术出版正在不断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美术出版社把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从注重为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服务自觉地转向走提高与并重的道路。美术出版已成为开展美育、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美术出版物市场十分活跃,出现了一大批贴近生活,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满足热爱美、追求美的各层面读者阅读需求的读物。其中图文互动的“读图”作品特别受到青睐。以出版“老字号”系列书著称的江苏美术出版社高云社长介绍说,他们出版的《老照片》、《老城市》、《百年文化档案》等书,正是抓住了世纪末人们的怀旧心态,同时又适应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而出现的快速阅读方式,因而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在全国新华书店排行榜上,连续数个星期榜上有名。新近该社又推出了《日常中国》,此书以10年为一阶段,从老百姓生活演变的角度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些图书不仅被读者、学者关心,被市场接受,更引起了国内外出版机构的青睐,其中不少图书已被日本、德国以及香港、台湾买走了版权。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前,美术出版工作者正在进行新的战略思考。曾因出版《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孙子兵法连环画》,带动出版界走出连环画“低谷”的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奚天鹰社长深有体会地说,美育从出版的角度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构建学术读物与通俗读物之间的桥梁。如今出版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出版社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道路。该社出版的《潘天寿书画集》,是一部首次尝试用国际流行的“以文导读”的形式完成的美术专业画册。此画册已不再是简单地用一幅画、一行字的形式来表现,而是针对每幅作品的质地、尺寸、款识、收藏地、创作年代等,加以详细注释,并对其重点代表作进行评述,让读者更多地了解画家的思想本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此画册既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也为喜爱潘先生作品的普通读者提供了如何欣赏的蹊径,并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去年该社又与山东美术出版社联合推出了《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集》,这更是一套集历史、学术、经典、鉴赏、收藏于一身的大型专业画集,走的仍然是坚持用学术和通俗双重目光审视并确定选题的路子。
随着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美术出版还把触角伸向了俄罗斯、意大利、英国等在西方绘画方面有着深厚基础的国家,出版了一批外国美术作品,在中国读者眼前建起一座审美的艺术长廊。以引进出版西方绘画精品闻名并形成一定规模和阵势的山东美术出版社李新社长提出,大众对于各种艺术类型的价值观念,往往会随着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绘画在艺术领域中的皇冠地位,直至今日仍很难动摇。《罗浮宫》、《俄罗斯博物馆藏画》、《英国国家画廊》、《名家点评大师佳作》、《现代绘画》的出版,不仅使读者重新认识了欧洲绘画史,进而深入赏析了作品的风格、技巧、意象,甚至还从艺术美学和大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作品的深层内涵,分析了艺术家的创作轨迹,从而使人们可以从美术出版物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领略一般读物所不具备的知识含量。吉林美术出版社刘丛星社长的看法是:作为一个出版社,要在市场的竞争中寻找、占有和开拓出适应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首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风格。引进版权也是一样,不能盲目,必须与自己追求的风格相一致。该社《生活美劳DIY丛书》的引进出版,就是基于对社会心理和图书市场的大量调研,看到了人们在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从而在读者中实现了自己的形象定位,图书最终也赢得了市场。
人们在对美术出版物的阅读和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美的陶冶。因此,美术出版工作者不仅要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发现美,制定好的选题;还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出版精品;更要按照美的规律来传播美,引导和提升读者对美的追求。